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着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努力建成物流与流通领域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称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力争成为中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心、中国物流决策咨询和技术创新中心,学校事业形成“七个体系”——高质量、高社会满意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物流与流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以创新和需求为导向的高水平、特色型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以学术领军人才、高水平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为标志的人才体系;以全方位、高层次、规模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核心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思想基础、以大学章程为制度基础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以物院精神为引领的校园文化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6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市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6个;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立项1523项;2008年5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12年学校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2016-2017学年,学校以强化专业建设作为抓好本科教学工作的龙头,在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评估和整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特色,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学校以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全面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北京物资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和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依照《北京物资学院“十三五”时期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和发展思路,紧密依托物流和流通行业,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学校将进一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评估为主线,以深化教学改革和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为驱动力,以构建预防为主的教学运行体系以及构建多维度质量管理体为保障,以突出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促进全校本科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依托带动专业群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提高学校品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推进与央属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双培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人才。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形成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理、工、文、法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共设置本科专业25个,包括:经济学(3个):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另设有期货与证券方向);管理学(12个):物流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工程(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资产评估师方向)、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理学(2个):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工学(5个):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设备工程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文学(2个):英语(国际商务、国际传播方向)、商务英语;法学(1个):法学(流通法方向)。2016-2017学年,共有3个“双培计划”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招录19名学生赴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学习三年。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6949人,其中本科在校生5992人,全日制研究生669人,留学生39人,预科生25人,进修生224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86.2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7年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青海、港澳台除外)招收本科生1567人,其中包括2017年录取的1542名本科生和25名201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
2017年学校在全国一批招生的省市达到9个,与2016年相比增加3个,分别为: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2014年新增)、贵州(2014年新增)、北京(2016年新增)、四川(2016年新增)、重庆(2016年新增),其中黑龙江、江西、贵州、北京、四川、重庆部分专业一批招生。
录取情况依然延续了近几年的良好势头,2017年除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三省市不分批次外,学校在全国18个省市的录取最低分均超过当地一批本科控制线,多个省市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批本科控制线50分以上(例如,河北省文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超过当地一批本科控制线62分、72分;黑龙江省一批文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超过当地一批本科控制线51分、78分)。2017年录取分数达到或超过当地一批本科控制线的考生有480人。其中,111人投档成绩超当地一本线50分(含)以上,最高分超当地一本线105分;北京考生65人,京外考生415人(占京外不分批次省份生源的80%);文科考生152人,理科考生328人。
新生中北京生源学生942人,占新生总人数的60 %;外地生源学生625人,占新生总人数的40%。男生629人,占新生总人数的40%;女生938人,占新生总人数的60%。文科生411人,理科生1129人,综合改革(不分文理)27人。共青团员1447人,群众120人。新生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35岁。汉族学生1375人,占新生总人数的88%;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92人,占新生总人数的12%。城镇学生1101人,占新生总人数的70%;农村学生466人,占新生总人数的30%。有各类特长的学生670人,占新生总人数的43%;受过各级各类奖励的学生490人,占新生总人数的3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逐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实师资力量。截止2017年9月30日,学校师资队伍共有45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逐步提高,教授63人,副教授172人,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为51.65%。从学位结构来看,学校积极引进高学历师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9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89.45%,学位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生师比、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截止至2017年9月30日,学校本科生为5992人,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学生162人,研究生705人(其中全日制669人),留学生39人,普通预科生25人,进修生224人,夜大(业余)学生数1127人,函授学生数142人,折合在校生数为7714人;学校专任教师445人,聘请校外教师122人(含实培导师38人),生师比为15.24,实培导师不计算在内,生师比为15.84。国家数据平台统计专任教师不含双肩挑、辅导员、实验教师以及当年离职的教师,专任教师383人,生师比为17.3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5.71%。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截至2016年底,学校教育经费总额39022.92万元,教学经费总额15631.81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3721.57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210.38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070.26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551.08元。
(四)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16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397,016m2,产权占地面积为287,317m2,绿化用地面积为115000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242,580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88261m2,其中教室面积17931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9366m2。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6845m2,学生宿舍面积为54293m2,体育馆面积3111m2。拥有运动场3个,面积达到37151m2。
按全日制在校生6949计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7.13(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4.91(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16.55(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2.7(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23(m2/生),生均宿舍面积7.81(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45(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5.35(m2/生)。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3798.7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9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94.6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4.36%。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3923台(套),合计总值6250.68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87台(套),总值3185.9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5992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0431.71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16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2,578m2,阅览室座位数204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149495册,当年新增32362册,生均纸质图书149.02册。图书馆电子图书2739943册,数据库33个。2016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42869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2081190次。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3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1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60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3500GB。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1、专业建设
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和服务面向,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强化与央属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结合北京市深入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培育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体系。
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建设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学校各专业在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评及专家反馈意见持续进行专业整改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在专业建设模式、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实践教学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创新。按照北京市统一安排,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三个专业参加了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市属高校本科专业试点评估,以此为契机,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方针,促进专业提高建设水平。物流管理等三个专业参加了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市属高校一流专业遴选建设,物流专业成功入选首批一流专业建设名单。
学校进一步健全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了《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使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更紧密的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结合校内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情况,学校先后停招了信息工程、劳动关系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同时,学校将进一步遴选校内一流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着力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强势专业,辐射和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创新特色发展。
2、课程与教材建设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构成的课程体系。本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889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门)。为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体育、创新与创业等素质类课程70门。为持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及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学校重视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各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本学年共开设双语课程59门。
学校鼓励并引导教师加大教学领域投入,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改革研究。积极推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7门课程完成MOOC制作。《高等数学》、《微积分》、《中级财务会计》3门MOOC课程上线运行。《中华诗词之美》等10门网络课程继续在线运行。
学校持续推进教材建设工作,提升使用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等高水平教材的比例,提高学校教材建设的总体水平。通过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加强教材建设研究工作。学校共拥有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
(二)教学改革
“十三五”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向深入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育模式、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依法治教等新形势要求本科人才培养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需要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017年7月,学校召开了主题为“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本科教学工作的改革思路和重点任务,将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的资源共享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和全英教学课程、加强优秀教学团队、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等作为改革重点。
2016-2017学年,学校继续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题通过项目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全面覆盖高等教育综合研究、专业设置与建设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培养方案特点
学校现行的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总体目标,通过凝练和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生能力要求,进一步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符合专业建设要求和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科学体系。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强化专业特色发展,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形成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全面梳理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着力打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组成,总学分控制在165-175学分,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同一学科内各专业打通学科基础课。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统筹课内实验项目、独立实验课程、夏季学期实践项目、毕业实习的关系,经管文法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应不低于计划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应不低于计划总学分的30%。
3、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课程体系的设计注重与国际接轨,结合专业实际开设双语/全英语课程,加强专业课程、教材、测评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建设,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国外专业领域动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好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准备。
4、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纳入学分管理,加大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充分整合和利用企业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增加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受益学生面。
(四)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
本学年共开设课程889门,其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素质拓展课70门,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7.8%,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鼓励小班授课,积极为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创造条件。教务处在教室、授课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想方设法,控制班级容量,专业类课程尽量按小于2个行政班规模的课堂授课,语言类、实践实验类、体育类课程通常按照单班或分组授课方式安排。
(五)实践教学
1、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为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6-2017学年学校逐步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为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有效性,学校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出台了《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修订)》。同时,修订完善了《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新制定了《北京物资学院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北京物资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夏季学期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等管理制度。
2、加强校内外实践资源整合,提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建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并不断提高平台建设水平。为加强国家级的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将旧体育馆改建成全新的国家级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进一步优化学校机构设置,整合工作职能,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将原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更名为实验教学中心,将基础实验室和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综合统筹管理,全面负责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改革建设。
3、组织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
按照市教委统一部署,学校积极推进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的实施。2016年学校实培计划毕业论文(设计)项目、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项目共入选49项,参与学生96人。
(六)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校重新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院校两级管理职责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自职责,提高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通过的标准,调整了成绩构成比例,细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参考标准。学校将强化过程管理作为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首要工作来抓,对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任务书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了严格检查,对毕业论文终稿全部进行了抄袭检测。毕业论文(设计)首次检测检测合格率为94.65%,复检合格率为87.27%,有效地防范了写作过程中抄袭、拷贝、篡改已有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为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表彰先进,根据《北京物资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奖励办法》,学校组织开展了2017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答辩评选活动,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6名。
(七)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科学规划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以双创教育为主题,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加大大学生科技园建设力度,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群体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建立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多部门联动责权明晰
为贯彻党中央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的重要部署,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2017年4月,学校正式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校级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科研和产业研究院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部、科研处、产业研究院、各二级学院、后勤管理处、安全稳定工作部、信息中心、经管实验中心、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形成由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帮助学生从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到企业孵化等层层环扣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进阶体系。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学校开设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多门公共创新创业课程,并且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每个专业开设出至少1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极大的丰富了创新创业课程数量。除独立创新创业课程外,学校鼓励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敢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精神,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4、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校修订完善了《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的组织和管理。2016-2017学年全校共申报项目1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市级项目144项,投入经费120万,参与指导教师113人,惠及学生720人。
学校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兼顾基础学科和专业覆盖,不断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众面,同时全面细化了竞赛的组织管理和经费申请使用规定,设立专项资金对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2016年全校共获得市级及以上各类奖项149项,获奖学生数404人次,获奖指导教师100人次。2017年7月,学校合书团队、菜鸟汇青年社区队代表学校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决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5、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创校内导师人才库
为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建立了校内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16年12月,学校择优推荐的2名校内创新创业导师、4名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入围北京市教委公布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荐导师公示名单。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校领导带队到校外进行调研,在校内广泛召开学生座谈会,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将教学工作列入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行政工作例会的重要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始终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2017年召开了“北京物资学院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会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启动会”,校长王文举教授在工作会上做了题为“强特色,上水平,推动本科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主题报告,对学校十二五期间工作进行总结,对“十三五”面临的教育形势和学校本科教学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同时启动迎接2018年10月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审核评估工作。党委书记李石柱在工作会上做了题为“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讲话,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巩固专业评估成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要求各单位加快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步伐,努力开创学校本科教学的新局面。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不仅仅是把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方向,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其他校领导还多次带队到其他高校调研学习,深入各教学院部、课堂,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师生教学状况,为本科生做讲座,开班会,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真正把学生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二)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2016-2017学年,学校强化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修订。2017年教学工作会上,学校对涵盖教学建设、教学奖励与评优、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运行、实践教学、学籍与学位管理六个方面的42个文件面向全体教职工征求意见,进行了广泛的不同层面的分组讨论,并汇总了各院部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次的制度修订工作,有利于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1、建立了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组织机构,由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审定和监督等。为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学校聘请了15位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建了一支素质高、专家型的教学督导队伍,负责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学校在加强统一管理、总体协调的同时,明确责权关系,充分发挥院部的作用,实行校、院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最大功效。在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中,适度下放管理权限,注重发挥院部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各院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院部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职责主要是确保教学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信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多维度评价、全过程监控,保障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
学校建立了以学生、领导、同行和教学督导组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多角度、全方面监控教学质量,通过随堂听课、专题调研、教学常规检查、教学专项检查、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同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积极整改,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2016-2017学年,学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状况进行调查,积极探索校内校外综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2016-2017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全体授课教师开展评教,覆盖比例达到100%。组织校督导组专家有针对性行地对新教师、评教分数靠后的教师开展听课指导工作,同时督导组还开展随机听课活动,全面了解学校教学质量,并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指导,有力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学年共听课757人次,包括对评教分数靠后的部分教师听课75人次、对新教师开展听课指导108人次、随机听课330人次、教学先进个人听课244人次。督导组听课后汇总意见反馈到院部,督促院部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促进方案。
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工作。期初和期末教学检查以了解教学和考试秩序为主,期中教学检查包括院部自查、检查组走访和集中交流三个环节,检查各院部的教学建设情况,促进校内教学交流。2016-2017学年检查内容除常规教学运行工作以外,还重点检查了院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教研室活动开展情况、青年教师教学指导情况、试卷管理及质量控制情况、2017届本科毕业实习制度执行及管理情况、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制度执行、管理及质量控制情况等专项内容。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以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为不同阶段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促进方案,对近三年的新教师,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督导进课堂听课指导、组织新教师听课观摩学习、组织新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开展新教师说课与微格教学指导活动,以促进新教师的尽快成长;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微课比赛等,以赛促练,不断提升;对于成熟期的教师,通过教学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的评选,表彰先进,引领示范。此外,学校还通过开设公开观摩课等形式,积极搭建教学交流的平台,促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情况
1、校内专业评估整改建设
按照《北京物资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和《关于开展北京物资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总体部署,学校首轮开展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进入全面整改建设阶段。学校全部专业根据自评及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专业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完善专业建设方案,持续推动专业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2、市属高校本科专业试点评估
按照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部署安排,学校印发了《北京物资学院关于做好北京市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了专业评估试点工作启动会,组织“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三个专业完成了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专业自评、数据填报等环节的工作,顺利完成此次专业评估试点,为促进学校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本科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3、市属高校一流专业遴选建设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及《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精神,学校物流管理等三个专业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面向市属高校的一流专业遴选,物流管理专业成功入选首批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力争经过5年的建设周期,成为国际或国内一流的强势专业,同时辐射带动相近专业乃至全校本科教育整体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使学校优势特色进一步凸显,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4、试点参加国际专业认证
作为全国首个开设采购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2017年1月,学校以采购管理专业为试点,启动了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国际认证工作,也成为国内首个申请参加该国际认证的高校。学校将进一步以此为契机,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认证,全面推动学校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6-2017学年两个学期学校针对全校任课教师开展匿名的学生评教活动,覆盖比例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9.7%。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57.83%,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4.68%。领导评教覆盖面为25.54%,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96.24%。学校还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对教学满意程度高。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我校2017届学生1446人,其中1367名毕业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评定和投票表决,授予1344名毕业生学士学位,毕业率为94.54%,学位率为92.95%。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1445人,截止到2017年10月31日全校本科毕业生已就业人数共计1422人,初次就业率为98.41%,签约率为85.61%,就业率均高于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97.20%(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率资料来源:《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近三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的水平,均高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总体就业率,学校的就业状况良好。学校近三年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专业规模及就业率情况统计表
专业名称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人数(人) |
就业率(%) |
人数(人) |
就业率(%) |
人数(人) |
就业率(%)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6 |
97.87 |
35 |
100 |
55 |
92.73 |
金融学 |
98 |
98.99 |
82 |
96.34 |
69 |
100 |
金融学(期货与证券方向) |
75 |
93.75 |
80 |
96.25 |
54 |
98.15 |
经济学 |
40 |
88.89 |
56 |
92.86 |
62 |
98.39 |
采购管理 |
60 |
98.36 |
60 |
96.67 |
55 |
98.18 |
商品学 |
57 |
100.00 |
54 |
98.15 |
54 |
10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5 |
100 |
29 |
100 |
22 |
100 |
物流工程 |
58 |
100 |
64 |
93.75 |
59 |
98.31 |
物流管理 |
102 |
97.14 |
105 |
100 |
97 |
97.94 |
电子商务 |
79 |
98.75 |
68 |
100 |
34 |
94.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 |
17 |
94.12 |
20 |
100 |
物联网工程 |
56 |
96.55 |
65 |
96.92 |
80 |
98.7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38 |
95 |
60 |
98.33 |
80 |
98.75 |
应用统计学 |
113 |
95.76 |
92 |
95.65 |
85 |
96.47 |
财务管理 |
69 |
100 |
70 |
100 |
70 |
100 |
工商管理 |
50 |
98.04 |
57 |
98.25 |
46 |
100 |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 |
69 |
100 |
71 |
100 |
69 |
100 |
会计学(注册资产评估师方向) |
68 |
100 |
69 |
98.55 |
68 |
95.59 |
会计学(ACCA) |
28 |
100 |
17 |
100 |
19 |
100 |
市场营销 |
47 |
100 |
51 |
100 |
47 |
97.87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3 |
100 |
31 |
100 |
28 |
100 |
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方向) |
27 |
96.43 |
30 |
93.33 |
26 |
100 |
人力资源管理 |
88 |
100 |
82 |
100 |
82 |
98.78 |
法学(流通法方向) |
41 |
97.62 |
60 |
98.33 |
49 |
100 |
英语(国际商务、国际传播) |
71 |
98.61 |
80 |
97.5 |
75 |
98.67 |
金融学(国际金融) |
- |
- |
- |
- |
13 |
100 |
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 |
- |
- |
- |
27 |
100 |
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国内考研升学率和出国深造率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的国内考研升学率为5.88%,出国深造率为8.86%,均达到近年新高。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成就
经第三方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汇总,2017届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起薪(税后)为5171元,比2016届毕业生转正后平均起薪(税后)高471元。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为57.9%,与此同时本科毕业生目前工作的职业期待符合程度为67.3%,90.9%的毕业生认为所在单位提供的工作有发展空间。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相关能力的重要程度和满意度评价数据分析,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职业素养良好、具有较高执行学习及抗压抗挫能力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在遵规守信、敬业精神及团队精神三个方面对本校的毕业生给出了较高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为85.94%。
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与我校长期合作的国有企业、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物流行业企业等,如:北京铁路局、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日通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TNT国际快递有限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都物流有限公司等。
六、特色发展
(一)着力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2016-2017学年,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任务,着力探索建立分类并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让学有余力、学业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试点实行辅修(双学位)制,学生可以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辅修专业。学校利用夏季学期时间,集中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开办了暑期国际学校。学校将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通州区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形势下区域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与部属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境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按照“十三五”确定的工作思路,学校还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双创教育为主题,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并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搭建资源丰富的双创教育进阶体系
2016-2017学年,学校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并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实践和具体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资源整合,将原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更名为实验教学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实验室规划管理和实践教学改革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方面,正式成立“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形成由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帮助学生从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到企业孵化等层层环扣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进阶体系。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措施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梳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应对。
(一)教学方法有待持续改进
学校将进一步鼓励教师开展以翻转课堂、研究型学习以及混合式、研讨式教学等为标志的教学现代化改革。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学习,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深入开展小班制教学改革,探索大班教学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依托,着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展基于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的教学信息化改革,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魅力。推进考教分离改革,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增加能综合体现学生专业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方式探索与应用。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将进一步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作为完善和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听课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文件,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教师聘期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健全奖惩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
(三)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以“一来二去”为基础,不断加强与校外资源的联动机制,鼓励各专业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合作,推进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深度建设,真正推动教师和学生走出去,积极探索和优化有效机制推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研究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求,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业,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纳入学分管理,真正建立学生学业第二成绩单——创新创业成绩单。